浮潛
浮潛起源:
浮潛,或說潛水的起源可以追朔到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生存而下水打獵,據資料顯示,西元900於年間有埃及的水中士兵從水中攻擊,也有傳說逃追兵的時候躲在水裡,以麥管露出水面呼吸,就是現代呼吸管的概念加上搭配面鏡使用。
浮潛活動:
人類熱愛海洋也依賴著海洋,對於海洋充滿著好奇,用盡任何方式探索海洋,潛水、探測器、潛水艇…等等可能得到更多海洋訊息的方式,潛的越深越好,台灣走透用浮潛輕鬆的帶你探索海洋。浮潛透過面鏡及呼吸管,就可以長時間的趴在水面上欣賞水裡的風景,不需要一直抬頭換氣,偶爾也可以憋氣下潛跟魚群玩耍,或是看看岩縫裡的住戶。台灣走透除了帶朋友們浮潛欣賞海底世界外,更希望傳遞有關環境及環保問題,藉由浮潛這項休閒活動,讓更多人看見海洋的美,在意環境及環保議題,保留海洋的美並分享給大家。
主要活動地點:
北海岸的龍洞、澳底
浮潛對象:
台灣走透針對客戶需求設計活動行程,浮潛活動很休閒,很容易,不需要太多裝備,只要在安全的水域,都可以有滿滿的收穫。浮潛使用面鏡及呼吸管,讓鼻子不怕進水又可以呼吸,一般小朋友只要練習一下,就可以進行浮潛這項活動。可以在某個悠閒的假日,出動全家大小,一起到海邊享受浮潛的樂趣,浮潛可以多幾個好朋友一起,帶著每一雙銳利的眼睛,可能發現更多不同的小東西,當然也可以兩個人靜靜觀賞。因此浮潛的對象幾乎沒有限制,浮潛是非常輕鬆的活動,只要可以使用面鏡及呼吸管都可以浮潛。
浮潛裝備:
- 面鏡及呼吸管: 面鏡搭配呼吸管使用,就可以長時間的趴在水面而且順暢呼吸。面鏡可以讓浮潛者看清楚水裡的原因在於,水的密度比空氣大,光線到了水中會有折射。而眼睛的焦距是根據空氣中的光線來調節的,因此,面鏡使你的眼前保留了空腔,讓你浮潛時有清晰的視線。呼吸管需符合浮潛者的臉形,將咬嘴放在嘴唇與牙齒之間,咬嘴需不磨傷嘴部也不會造成下巴疲勞,管身靠左耳前方。呼吸管分為濕式及乾式兩種(濕式包含濕式及半乾式),乾是可以確保不會有水灌入呼吸管內,濕式的則會灌滿一整管的水,在憋氣潛游後,需用力吐氣將呼吸管內的水排除。
- 救生衣:在開放的水域,確保在突發狀發生時,身上依然有正浮力可以維持在水面上。不會因為抽筋、緊張、受傷、水流、疲憊…等等因素而造成危險。
- 防滑鞋:岩石、礁岩地形不適合赤腳行走,海邊環境通常也較為濕滑,防滑鞋可以保護腳部預防割傷,也較不容易滑倒。
- 防寒衣:水帶的熱傳導係數是空氣的25倍,在水裡很容易有失溫的現象,穿防寒衣可以保留住體溫,也不會讓體溫流失的這麼快速,待在水裡的時間就可以拉長。另外穿防寒衣也可以防止曬傷、水母螫傷及刮傷,也可以增加正浮力。
- 手套:手部保護,確保手部不會被東西割傷、刺傷或是擦傷。
- 蛙鞋:腳蹼也就是俗稱的蛙鞋,大面積可以給你很好的動力,雙手就可以空出來做其他的事情,蛙鞋有分不同設計,材質較硬,推進力較好踢起來比較累,相反的材質較軟,比較好踢的蹼,推進力相對的差一些,選擇裝備時需挑最適合自己的裝備使用。